【#職涯成長駭客 22】為什麼會計系畢業不做會計?
-面試靈魂拷問題,必須答出嚮往與願景
放著專業度挺高的主修不做,轉往其他類型工作時,總是會有人這樣問,我戲稱這為「靈魂拷問」,因為你回答得不好不僅無法說服專業問題,還讓人認為你就是個慣性逃兵。
大學畢業後,那年我沒有應屆考上研究所,那一年我找工作碰了不少壁,有很大的原因是-「會計系畢業不做會計」,我找行銷企劃工作,但選行銷企劃也不是空穴來風,因為大學社團我玩的社團所在組別就是「公關企劃組」...
沒想到碩士畢業後還真的如願以償做了行銷企劃工作,當時老闆看了我跨領域背景,只覺得跨領域很棒,並不像許多人覺得,為什麼主修換來換去?沒定性?
▌面試官問題裡藏著某種價值觀,但你能接受嗎?
只是沒想到後來的轉職經驗裡,沒想到還是有人問-
「為什麼從會計轉人資?」
「為什麼連嘗試做會計都沒有,就直接放棄?」
第一題這大家都好奇,我不意外,大家覺得這兩個主修差異很大,說差異大是真的有,因為一個是對數字一個對人,一個深耕一個廣泛,但不管怎麼樣,都是商業活動的一環罷了,對我來說核心都是相同的。
第二題真的會有點生氣,又知道我沒有嘗試過了?也從這題發現,其實很多人都覺得要做過、甚至做得很好才有資格說:「我嘗試過了,但真的不感興趣。」人生有限,如果四年修課加上會計事務所實習,最後是全系第三名畢業,還不能說我自己不喜歡,真的是逼人了。
但我們把這種問句當成某種壓力面試吧!
我後來爬文爬到,這間公司早年很喜歡壓力面試讓面試者很不舒服,但問題是這壓力面試不能亂用啊...用得不好會毀壞公司形象。
▌念過不喜歡的科系,是加分還是減分?
室友還是台北大學的學生,這學期有初級會計學課程,於是我也開始晚上跟她的「初級會計學」複習之旅,不確定是這老師教得生動,還是我歷經兩年工作經驗後,更能理解會計學那些詞語,居然覺得有趣!
這老師厲害的是,她在第一堂課就直接告訴大家會計在整個經濟活動裡扮演的角色,以及所有機構、人在裡面的角色,用宏觀的角度告訴我們整個經濟活動的循環。
也盡量舉例在工作中、生活中的運用。
我想起大學時,曾和朋友說過我的會計系身分,不知道對未來求職是加分嗎?因為我確定不做會計,而朋友當時說,是加分。
雖然解析太過細節數字狀況我不擅長,但卻培養了數字敏銳度,不管是在行銷企劃、人資工作裡,可以直接發現公司主管拆解的活動成本有問題、因為怎麼算都算不出來那些數字;對老闆提出的經營策略也能感受到異狀,因為以成本和收益來說,完全不合理;對公司業務帶回來的案子,也能看出賺賠...
看到以上舉例,應該會覺得怎麼都在挑錯?
這是會計人的訓練,穩健、可靠以及實事求是,但有時候會失了彈性,沒有灰色地帶,因為就如同報表製作只能有一種結果-平衡。
那是我逃離這科系其中原因,太束縛,但後來發現對於職涯,也是加分。
▌嚮往而不是逃離,讓人感覺出正向積極
所以如果是現在的我,我會這樣回答「為什麼從會計轉人資?」這題。
「在會計事務所實習的日子,我發現自己最有熱忱的部分是在幫客戶解決問題的部分,而在參與社團時光裡,接受了許多良好教育訓練,找到生涯更多可能,所以我選擇就讀人資所深造。」
而即使我對於與人互動更有熱忱,但四年培養的專業從未丟棄,會計專業變成一種敏銳度,不管是在生活中、行銷企劃、人資工作中,我都運用這樣培養的敏銳度協助自己、公司做出更準確的決策、提出方案。
不知道會不會太晚,我終於能理解大學社團學長,一個從別科系轉至會計系甚至變成會計師的學長,說的找到樂趣就能繼續念會計的建議。
但我相信所有的一切,都是當下最好的安排,我們怎麼解釋與看待很重要!